欢笑无忌,春风得意。

喜欢评论和红心|ω・)

传承

传承

 *观朋友的观后感有感

 



 

俗话说得好:立波有难,八方点赞。

 

波波终于用自己的行为艺术,逗笑了神州大地的网友们。新账旧账一起算,此人在节目上大放厥词嘲笑一群热爱汉服的年轻人的视频又被提起。镁光灯下,穿着襦裙略施粉黛的女孩子看起来很恬淡,轻轻柔柔地说他们希望用这种方式来传承中国文化。

 

都德的《最后一课》中,写在黑板上的“法兰西万岁”曾让我有瞬间的动容。倒不是我有亲法倾向,而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这恐怕是他们的认知中,最后一次使用本族的文字。于是,普通的课堂有了仪式感。

 

坦白说,我对学校教授的非考试需要的知识,是很淡薄的。音乐课流淌出传统民乐时,我和同学聊天;美术老师放映传统工艺的纪录片,我埋头补觉。同学学着做古装片的簪子,或者穿着传统服饰上街,或者随口吟诵符合时景的诗句,我表面含笑围观,实则暗地不屑。

 

那个嘲笑他们“你们晚上穿着汉服出门,不会被当成洗浴中心的吗”的人,其实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。只是他所代表的群体,蛰伏在了沉默的大多数中。而他,恰好被推上风口浪尖,在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时代,成了一个祭品。

 

——难道只有葬礼才会提醒我们日益式微的传统文化吗?

 

多年之前,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,敲醒了我们。你看,虽然我们平时不在意,但真被人夺走,还真不太舒坦。于是群众口诛笔伐明嘲暗讽,领导们快马加鞭赶紧把二十四节气申遗了。

 

又有多少人关注?又有多少人知道节气的名称?有多少人知道天干地支五行?有多少人说得出国画的章法?有多少人认得出软笔书法的字体?

 

中国人讲求与当世的协调共生,因此我们的行事风格多为随波逐流。生活节奏快,我们也加快步伐;金钱至上,我们也多多益善;看脸时代,我们也给颜值打分。仇庆年几十年来默默研磨颜料,工匠精神可歌可泣,但继承人的问题迟迟没有解决,反倒拿来宣传店铺。

 

也许以利益来吸睛也是曲线救国的一种途径,但不知老先生还能等多久,我们还要等多久。

 

我曾读过一篇思考华语电影的文章,回答了“什么是华语”“什么是华语电影”“谁来重写华语电影”之类的问题。我个人觉得,这是很空泛的。按华语电影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,“华语电影”这个名词有几个大洲熟稔?有几个学者在研究?单凭这一点茶杯中的小风小浪,是引不来暴风骤雨般的改革的。

 

而传统文化,它不一样。它被冬天火烘过,它被秋风肃杀过。它风雨飘摇走过千载,它的崇尚者和模仿者遍布四海。它不谈高低,只论匠心。它可以仰望,可以俯身。它可以在女孩子研磨的细腻香滑的胭脂里,可以在母亲打出的梅花结或菱形络子中,可以在工匠为桃木的窗子、衣服的滚边设计的上百种图案中。

 

什么是文化?什么是传统文化?谁来传承传统文化?

 

诸如此类的文字游戏,是没有意思的。

 

怎样传承传统文化——这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 

2017/1/21


评论(15)
热度(50)
©一只曲奇
Powered by LOFTER